在塑料模具加工過程中,色差問題的控制需要從原材料、加工工藝、設備管理、檢測等多個環節進行系統性把控。以下是具體的控制措施:
1. 原材料控制
- 色母/色粉選擇與配比
- 使用穩定可靠的色母或色粉供應商,確保批次一致性。
- 精確控制色母與基材的配比(如重量百分比),避免人為誤差。
- 針對特殊顏色(如熒光色、金屬色),需提前驗證配方穩定性。
- 基材一致性
- 確保基材(如ABS、PP、PC等)的批次穩定性,避免不同批次基材的底色差異。
- 原料需干燥徹底(如尼龍材料需嚴格控濕),防止水分導致顏色變化。
- 預混工藝
- 使用高速攪拌機或干燥機對色母與基材進行充分預混,確保分散均勻。
- 必要時添加擴散劑或分散劑,減少色粉團聚。
2. 加工工藝控制
- 注塑參數優化
- 溫度控制:避免料筒溫度過高導致材料分解變色(如PVC易發黃)。
- 背壓與螺桿轉速:適當提高背壓和降低轉速,增強熔體混合均勻性。
- 注射速度與壓力:過快可能導致剪切熱過高,引起局部過熱變色。
- 模具溫度管理
- 模具溫度需均勻穩定,溫差過大會導致產品表面光澤和顏色不一致。
- 使用模溫機精確控制溫度,避免因冷卻不均產生色差。
- 清機與換料流程
- 更換顏色時需徹底清理料筒、螺桿和模具,避免殘留料污染新顏色。
- 使用過渡料(如中性基材)清洗設備,確保無殘留。
3. 設備與模具維護
- 設備穩定性
- 定期檢查加熱系統、溫控模塊和螺桿磨損情況,避免溫度波動或材料滯留分解。
- 對注塑機進行保養,防止因設備老化導致工藝參數漂移。
- 模具流道設計
- 優化流道和澆口設計,確保熔體流動均勻,避免局部滯留或剪切不均。
- 模具表面處理(如拋光、鍍層)需一致,防止表面反光差異影響視覺色差。

4. 檢測與質量管理
- 色差儀檢測
- 使用色差儀(如分光光度計)測量Lab值(亮度、紅綠軸、黃藍軸),量化色差。
- 設定色差容忍范圍(如ΔE≤1.0為合格),并記錄數據用于統計分析。
- 標準樣品比對
- 制作顏色標準樣板(需客戶確認),定期校準目視檢查環境(如標準光源箱)。
- 對首件、中途抽檢件進行比對,發現偏差及時調整。
- 過程控制(SPC)
- 采用統計過程控制(SPC)監控色差趨勢,提前預警異常。
- 記錄工藝參數(溫度、壓力、時間等),建立參數與色差的關聯模型。
5. 環境與人為因素
- 車間照明
- 使用中性光源(如D65標準光源)進行目視檢查,避免環境光干擾判斷。
- 人員培訓
- 培訓操作人員識別色差,規范換料、清機、參數調整等流程。
常見問題與對策
- 問題1:同一批次產品出現色差
- 檢查原料混合均勻性、注塑機溫度穩定性或模具冷卻是否均勻。
- 問題2:不同批次產品色差明顯
- 核查基材批次差異,或色母供應商是否調整配方。
- 問題3:局部色差(如澆口附近發白)
- 優化注射速度,降低剪切熱;調整模具溫度或澆口設計。
色差控制需貫穿從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,通過標準化工藝、嚴格檢測和持續優化,可顯著降低色差風險。對于高要求的顏色(如汽車件、電子產品),建議與供應商、客戶協同開發顏色標準,并進行量產前的色板驗證。